
位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,地處都柳江與龍江上游分水嶺的山脈中,東靠大山,西臨都柳江支流排長河。據口述家族歷史及祖墳墓碑記載推斷,清康熙年間該寨先民遷居于此,約在清中期形成今天村寨規模。面積0.52平方公里,地理位置東經108°06′39.6〞,北緯25°56′21〞海拔約510-540米。全村現有221戶,989人,韋姓占全村的98%。
村寨倚山而建,分上寨、中寨和下寨,其間間夾稻田和樹林,上寨和中寨主要為水族村民居住,下寨主要為苗族村民居住。水族占65%,苗族占35%。日常生活中使用水族語言、苗語和漢語。在這里繁衍生息了300余年的水族、苗族同胞,至今仍保留和傳承獨有的典型文化特色,特別是200余棟民居建筑,多是從"桿欄式"木構建筑衍化而來的吊腳樓,保留了"桿欄"建筑的特殊營造印記,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筑風格的重要場所。其中百年以上"桿欄"民居有14棟,另有"桿欄式"建筑和禾倉111棟。
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城東南的都江鎮怎雷村,是2001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全省唯一的水族文化保護村,貴州省批準的21個民族保護村寨之一,距縣城41公里,距鎮政府所在地7.5公里,與都江古城垣隔排常河相望,座落在半山腰上,海拔650米。地處黔南的都柳江與龍江上游分嶺的山脈中。周圍有大壩、楓柳、里小、里送、棉花地、崩坡、甲雄等水族村寨,計4000余人,形成以怎雷上寨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區。怎雷水族寨建于山坳緩坡地段,背負青山,前臨深澗,層層梯田由山腳累級而上,氣墊恢宏。民居隨著山勢的起伏,巧妙地組成了一幅"入村不見山、進山不見寨"的山野村居圖,形成了"天人合一"優美、宜人、質樸的人居環境。這里居住人口均為水族。在這里繁衍生息300余年的水族同胞,至今仍保留和傳承著水族圖騰崇拜、宗教信仰、民族習俗、生活習慣和文化藝術。
怎雷水族寨由于地處綿延的大山之中,交通閉塞,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水族文化特征,尤其是民居建筑群更為突出。現仍保存著8棟上百年的"干欄"民居,與貴州出土的漢代陶屋形式十分相近,為研究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木結構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。
怎雷民族寨其歷史據寨老介紹有10代人(約200年)之久,該村民族文化獨特和村寨自然生態保存較為完整,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,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,2007被確定為縣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,二組苗族和三、四組水族專用表演場2個、100平方米的二組苗族斗牛場1個,2007年由縣文體廣播局實施的民族生態博物館1個。怎雷村峰巒延綿,古樹參天,梯田層層,云霧環繞,植被豐富,與民俗風情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村域內有"美女摩崖"和"冷暖風洞"、有"宗族墓群"、有銅鼓和龍鳳石雕墓(李家坳花墳)。有上寨天然泉井和中寨天然泉井,水源長流,水質清亮,冬暖夏涼。還有相鄰景點:叫化洞、崩坡寨、犀牛洞、海馬腳、仙人橋峽谷、天生橋、涼風坳、煞人灣、馬鞍坡、小腦回音巖、風柳苗王洞、甕庭山等。
形成年代據寨中年長者口述家族史及田野調查資料推斷,其先輩約于清康熙年間遷居于此。現全村居民共221戶,1017人,有水、苗兩種民族,水族占65%,苗族占35%。日常生活中操水語、苗語和漢語,水族能說苗話,苗族也能講水話。他們雖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環境,同一塊藍天下,但至今仍保留和傳承著各自的文化特色。 怎雷古建筑群座落在半山坡上,面對依山勢而建的雄偉的都江古城垣,下為層層梯田,周圍古樹成蔭,竹林密布,環境優美。山、林、梯田與青瓦覆蓋的傳統民居建筑互為襯托,交相輝映,渾然一體。民居共有200余棟,均為傳統的"桿欄"或"桿欄式"建筑,其中百年以上"桿欄"民居有14棟,"桿欄式"民居186棟,禾倉110棟。長期以來,怎雷村寨的水族、苗族同胞和睦相處,民族團結,呈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特色。